沙塔坪乡:白甲卫士 最美逆行
2021-08-13 09:23:59          来源: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李卿瑶 | 作者:李琦 王奔宇          浏览量:13357

桑植融媒8月12日讯(通讯员 李琦 王奔宇)“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医生,我先上!”“我是年轻人,我先上!”面对突发疫情,沙塔坪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逆流而上,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不惧夜深,凌晨四点的四元坡

“张伯,不好意思,这么晚叫你过来。”“阿姨你好,请把身份证交给我录入信息。”“下一位,请来这里进行检测。”凌晨四点,四元坡农户的院子里,依旧有不少村民排队等待着核酸检测。

“嗡嗡嗡”31度的夜晚,尽管三台电扇同时工作,医护人员小李的护目镜上,仍然布满了呼吸凝结而成的水珠,她时不时用力甩甩头想要甩开一些水珠,以免挡住视线。从下午四点到凌晨四点,从廖家坡片区转战到四元坡片区,检测数从1到700,小李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已经连续12个小时没有休息了。

脱下不透气的防护服,汗水已经浸湿了上衣

终于,她瘫坐在了椅子上,稍稍喘了口气,并不是因为检测结束了,而是在耐心等待最后几位农户的到来。盛夏的旭日升得特别早,天边已经微微发亮,检测完的村民陆续回到家中,四元坡再次陷入了沉睡,偶尔能听见的只剩下小李在防护服里潮湿的呼吸声和不知疲倦的风扇转得嘎吱作响。

不畏艳阳,拔跋山涉水的检测小队

翻上天坪山,跨过庙嘴河,这不是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西天取经,而是六耳口村一支普通核酸检测小队上门检测。检测小队的三名护士,刚刚在村部完成集中采样,现在正前往六耳口村更偏僻的村组,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顶着三伏天的烈日,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她们好像不知疲倦似的,大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未曾留意六耳口河畔的美丽风光。身旁随行的政府工作人员小琦哪怕没有穿防护服,都感觉有些体力不支了,他的衣服全部被汗湿,像刚从河里捞起来一样。经过漫长的跋山涉水,一行人终于来到农户家中,一位老奶奶不解地问:“我们这种偏僻地方哪儿来的病毒?这么热的天,还不把身上的胶纸衣服扯下来,待会儿不得热昏过去哟。”

在村部短暂休息的医疗工作者们,窗外是35°的艳阳天

老人或许说的没错,但是她并不清楚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和中暑的风险,长途跋涉来到她的家中采集样本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新冠病毒的残酷凶险,是因为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更是因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不落一人,两小时只为一分钟

在漆黑的夜空下,一行人脚步匆忙,电筒的灯光时不时打在甄医生的防护服上。夜里的山路并不好走,只能看准了再下脚,一步一步虽然很慢但却很坚定。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再翻过一座山就快了,再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

凌晨两点半,大木塘村刚刚结束村部的集中检测,核酸检测登记表上,一位住在九龙山聂家坡的农户姓名却显得格外显眼——没有检测。这位农户住在沙塔坪乡与八大公山镇的交界处,路途遥远,当天下午他来到集中检测点后,想要赶在天黑前回家,没有被采样便提前离开了检测点。

顶着三伏天的大太阳,医务人员大步向前走着

“走,入户去,我还有些力气!”负责采样的甄医生这么告诉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在确认医生的身体状况后,一行人当机立断决定入户进行采样。由于农户居住的地点过于偏僻,只有一条羊肠小路盘山而上,一行人只能咬紧牙关,在曲折的山路上缓慢前进。采集样本的过程不过几十秒,上山下山却花了他们整整两个小时。他们不曾言悔,真真切切地践行了“不落下一个人”的庄重誓言。

这个夏天,蓝色的口罩成为了沙塔坪乡最“潮流”的配件,白色的防护服成为了最“受人追捧”的服装,而医护人员则成为了最令人安心、最受人敬佩、最为可爱的人。他们以采样拭子为剑、保存管为鞘、防护服为甲,奔走在天地之间,行仁爱淳良之事,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战斗,守一方安宁,还一方净土。

在此,向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责编:李卿瑶

来源:桑植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时政报道
视听桑植
时政报道

  下载APP